|
3月5日上午,大雨滂沱,白昼如夜。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的一场春季招聘会,仍然吸引了下沙高教园区众多应届毕业生冒雨前来。
某高校学生吴艳(化名)在招聘会现场转了好几圈,没有找到合适的企业和岗位。春节前,她到别的高校招聘会上也去过几次,投出了屈指可数的几份简历,但都石沉大海。“有些企业看了我的简历,直接就拒绝了。”她说。
吴艳态度可谓积极。3月7日,天气转好,她和同学特地从下沙赶到市区,想在杭州人才市场和浙江省人才市场碰碰运气。因为老家在临安,她决心留杭,几次受挫之后,学物流管理的她现在已经把岗位要求放宽到专业以外,对月薪的心理预期也调低到1500元。这意味着除去租房、吃用等开销,几乎没多少节余。
但这天吴艳依然没有收获,报了两个办公室文员的岗位,对方态度很好,只是表示最好能有工作经验。“工作还是不好找,报纸上不是说企业招不到人吗?”吴艳的表情有些沉重,一份在杭州的工作目前看起来很遥远。
就在几个月前,不少高校的校园招聘会传递这样的信息:用人单位需求旺盛,提供岗位数超过毕业生人数。今年春节过后,媒体更是大篇幅报道沿海地区“用工荒”。这让很多毕业生心中宽慰,以为赶上了好时候,可是当他们在招聘会上跑过后就会产生困惑,就业压力依然很大,想找到一份工作并不容易。
“就业难”与“用工荒”同时存在看似不可思议,其实很正常。确切地说,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生产企业缺的是“劳工”、“技工”,这似乎并非毕业生所能享受的“福利”。
“现在农民工不怕找不到工作,真正找不到工作的是大学生。”绿城酒店经理林立群语出惊人,“我们提供了近100个岗位,来应聘的大学生并不多,因为服务性行业的收入相对不高,大学生不愿意来,所以大专院校的招聘会我们只是参与一下。”
当然,经济回暖是客观事实,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相比前两年更为强烈。江苏星驰生物科技公司浙江片区的负责人孙雅雯介绍说,走出危机的他们正在积极扩张,员工规模将从目前的1000人壮大到4000人,极为需要销售、管理、服务等方面的人才。今年的招聘会上,公司第一次开出了提供住宿、外地补助、培训等优厚条件,以吸引求职者的目光。
有专家指出,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,调整产业结构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条根本性的措施。不过远水难解近渴,经济领域的改革短期内无法完成。需要明确的是,高校迫切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,以便与社会需求相对接。作为学生和家长,也要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后“精英意识”的扭转和调整。
在现阶段,毕业生尚不能从“用工荒”中得到更多好处,总体正在趋好的用工形势也不可能完全缓解就业的压力,调整自身心态,积极面对就业是大学生的必然选择。
“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沟通非常重要。”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俞步松说,学生往往不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,如果有机会沟通并发现企业所提供平台的真正价值,就会认可对方。他们每年把毕业生送到企业实习,满意即可留用,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