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
阅读内容

谁来保护求职毕业生的权益?

[日期:2009-07-23] 来源:  作者: [字体: ]
 

    昨天,南京市光彩事业“万人就业行动”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吸引了众多求职者,其中还有不少已走上岗位的职场新人。做了好几个月仍等不到一纸合同并不是个别现象,新人们“回炉”招聘会成了无奈之举。(7月19日扬子晚报)

    本无招聘之意,却有“用人”之心———在招聘会上以“实习”为名,招进毕业生作为免费劳力,稍后又找借口把他们辞退。一些毕业生说,由于实习涉及到就业,所以大家都很拼命,可就是这样还被无良企业蓄意“退掉”,浪费时间精力不说,对自己的精神打击也很大。假招聘不是南京才有,其它地方也屡见不鲜。还有企业,干脆打着招聘的幌子骗取报名费、培训费。毕业生进了这种别有用心的企业,不仅白白付出劳动,还被骗走钞票,而且耽误了毕业生的求职。

    媒体披露,有过被“忽悠”经历的毕业生把求职中所遇“行为不轨”的公司名称列入“黑名单”上网公布。学生们说,把这些无良企业曝光,既是自己无言的抗争,也是提醒其它同学不要再重蹈覆辙。专家提醒,此举固然可以给别人提醒,却也可能会因此官司惹身。因为学生所说的遭受欺骗,往往口说无凭。而如果没有足够证据就企业列入“黑名单”并且加以公布,对方完全可以因此提起诉讼。专家所言,当然中肯。无良企业胡作非为之前,也许早就反复作过算计,狡免三窟留好了退路,完全可能自恃做得不留痕迹而倒打一耙。但问题是此举不妥,难道受骗学生真的就只能忍气吞声,做了吃黄莲的哑巴?

    今日职场,尽管讲的是双向选择,然而在供过于求的背景下,求职者实际上是处于弱势的地位。毕业生求职本已不易,而无良企业还要趁火打劫,令求职者身心俱伤,其行径实在令人不齿。招聘自然是企业行为,要招多少人、招什么样的人,也是企业的自主权。然而招聘不能是设局骗财。对无良企业谴责乃是理所当然,但是仅有谴责也无济于事;规范职场秩序,制约无良企业,不准它们浑水摸鱼,有关各方不该徒唤奈何而应当有所作为。透过南京职场新人“回炉”招聘会的现象,其实更是反映出了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,这就是谁来保护求职毕业生的权益?   
收藏 推荐 打印 | 阅读:
相关新闻       毕业生求职 
本文评论   [发表评论]   全部评论 (0)
热门评论